——默想拿細耳人的條例
在我不足十歲的時候,母親讀到民數記6章時,即刻跪在上帝禱告,將我和兄長獻給上帝,並明言使我們在上帝面前一生作「拿細耳人」。現在回頭看,當時的母親缺乏對聖經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但不可否認的是,上帝樂意悦納她單純奉獻的心。這並不是說我和兄長最終完全照著民數記6章的字面意思去作了舊約中的拿細耳人,若是如此,單單不可剪頭髮的條例,就會讓人難以想像。
很顯然,與絕大多數舊約律法的規條一樣,拿細耳人的條例需要放置在以耶穌基督救恩為中心的新約語境下做出更加準確的解釋。我們可以從三點來思想。
一、拿細耳人條例表達了甘心樂意、全然奉獻給上帝的心志!
在舊約中,全然分別為聖侍奉上帝的是利未人和祭司家族,這個榮耀的身份是由宗族出身所決定的。不屬於利未支派和祭司家族的猶太人不能獲取這神聖的職分。但是如果一個非利未支派、祭司家族的猶太人甘心樂意將自己全然奉獻給上帝,分別為聖侍奉祂,要如何處理?拿細耳人條例就是為此而設立的。此條例設立給每一個甘心樂意、全然奉獻自己給上帝的猶太人!John McArthur(John McArthur study bible)更指出「拿細耳人條例」與「大祭司條例」極其相似之處:1,「拿細耳人禁戒酒」對應「祭司在會幕服侍期間禁酒」(利未記10:8-9);2,「拿細耳人不可碰觸死屍,包括親人離世」對應「大祭司不可挨近死屍,包括父母去世」;3,「拿細耳人頭髮的神聖」對應「大祭司聖冠的神聖」(出埃及29:6,利未記8:9)。
所以,拿細耳人條例意味著甘心樂意、全然將自己奉獻給耶和華上帝並隨之而來的完全為祂而活的生活方式。
但這並不是拿細耳人條例的全部內容,拿細耳人條例不僅包含全然奉獻自己歸給上帝的火熱心志,更包含了在上帝面前無可妥協、絕對聖潔的生活。對於那些真正愛上帝的人而言,擁有全然奉獻、歸給耶和華的心志並不難,但是歸給耶和華就意味著「分別為聖」,罪人要怎樣在這位至高聖潔的上帝面前活出聖潔呢?正如約伯的呼喊:「誰能使潔淨之物出於污穢之中呢?無論誰也不能!(約伯記 14:4 )」面對這個巨大的難題,我們的眼目需要轉離我們自己,轉向那歷史中唯一的、完美的拿細耳人——耶穌基督。
二、耶穌基督是完美的拿細耳人
詩篇四十篇中有一段非常寶貴的經文被希伯來書的作者用以指向耶穌基督:「祭物和禮物,你不喜悅;你已經開通我的耳朵。燔祭和贖罪祭非你所要。那時我說:看哪,我來了!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我的神啊,我樂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裏。」(詩篇 40:6-8,cf. 希伯來書10:5-7) 根據舊約律法的要求,對於那些甘心樂意永遠服侍主人的僕人而言,他們的耳朵上需要有一個記號——用錐子穿洞,意味著永遠的、全然的、甘心樂意奉獻自己服侍主人。希伯來書的作者清楚知道詩篇中的這段經文是指向將來的彌賽亞——耶穌基督。他雖然為上帝的兒子,卻為我們這些罪人的緣故來到這個世界,代表你我這些罪人,將自己作為完美、聖潔的祭獻給上帝。從此以後,凡真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甘心樂意承認己罪的人,都因為披戴耶穌基督的聖潔,而在上帝面前成為聖潔,這聖潔遠超過拿細耳人條例中對聖潔的要求!耶穌基督完美的聖潔因信加給我們,使我們不再承受聖潔上帝的怒氣與審判,而是被全然歸給上帝、被接納在祂的家中,成為祂所愛的兒女,與我們的兄長一起侍奉祂!
三、拿細耳人條例是一種生活方式
最後,我們需要留意「拿細耳人條例」與「大祭司條例」還有一些不同之處。「拿細耳人條例」沒有規定任何具體的服侍內容:拿細耳人沒有聖殿的服侍、沒有為百姓獻祭的責任等等。也就是說,拿細耳人除了全然分別為聖歸給上帝的神聖身份外,將繼續他們一如既往的生活,只是不能沾染污穢。換句話說,拿細耳人條例從根本上是一種全然分別為聖的生活方式,這聖潔的生命不是表現在有形的服侍上,而是表現在每一天的實際生活中。這正是耶穌基督在天父面前為基督徒禱告時所宣告的:「(聖父啊!)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約翰福音 17:16-19 )」;也正是羅馬書12:1-2保羅所發出的勸勉與呼召:「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所有領受耶穌基督聖潔的基督徒,都被呼召成為全然獻上、歸給上帝的「拿細耳人」,用我們聖潔的生活方式來服侍上帝。誠然,我們最聖潔的生活在上帝面前依舊是不完美、甚至破敗不堪的,但是,透過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救恩,上帝悦納我們的獻上與服侍;透過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上帝堅固我們奉獻與服侍,使我們充滿對上帝的愛與渴慕,榮耀祂的名,直到行完這路程,站在祂面前!
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永遠遠!
高翔牧師 04/29/2022
Comments